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等。该病可导致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不孕,其中不孕是许多育龄期女性最为关注的问题。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生育困难。对于中重度(III-IV期)患者而言,盆腔解剖结构可能已发生明显改变,卵巢功能受损,自然受孕几率显著降低。因此,在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帮助下进行促排卵治疗,成为许多患者实现生育愿望的关键途径。然而,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促排卵策略需格外谨慎,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一、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伴随卵巢巧克力囊肿(即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形成。囊肿的存在不仅可能压迫正常卵巢组织,影响卵泡发育,还可能因慢性炎症反应和手术剥离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此外,盆腔粘连可影响输卵管拾卵功能,进一步降低自然受孕概率。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促排卵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卵子数量,更要优化卵子质量,并为后续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做好准备。

二、促排卵前的评估与准备

在启动促排卵治疗前,全面的评估至关重要:

  1. 影像学检查:通过经阴道超声(TVUS)和/或盆腔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囊肿大小、位置及对卵巢的侵占程度。
  2. 卵巢储备功能评估:检测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性激素(FSH、LH、E2)及窦卵泡计数(AFC),以判断卵巢反应性。
  3. 疾病分期确认:根据r-AFS(Revised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评分系统明确疾病严重程度。
  4. 手术决策:对于较大的卵巢囊肿(通常>4cm),尤其是单侧或双侧均存在、影响卵巢穿刺取卵的,可能需要先行腹腔镜手术剥离囊肿。但需注意,手术本身可能损伤卵巢组织,因此需权衡利弊,由经验丰富的生殖外科医生操作。

三、个体化的促排卵方案

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促排卵方案需高度个体化,核心目标是获得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和囊肿破裂等风险。

  1. 长方案(Long Protocol):这是最常用的基础方案。在前一周期的黄体中期开始使用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进行垂体降调节,约14天后达到降调标准(子宫内膜薄、FSH<5 IU/L、无优势卵泡),再启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如FSH、HMG)进行促排。此方案能有效抑制内源性LH峰,提高卵泡同步性,尤其适合卵巢储备尚可的患者。

  2. 拮抗剂方案(Antagonist Protocol):在月经周期第2-3天直接启动Gn促排,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2-14mm或E2水平上升时,添加GnRH拮抗剂(如加尼瑞克、思则凯)以防止早发LH峰。此方案用药时间短、费用较低,且能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适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或高龄患者。

  3. 微刺激或温和刺激方案:对于卵巢功能显著减退的患者,可采用低剂量Gn联合或不联合口服促排药(如来曲唑)的微刺激方案。虽然获卵数较少,但可减少对卵巢的负担,降低囊肿活动风险,并可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卵子。

  4. 预处理(Pre-treatment):部分研究建议,在促排前使用3-6个月的GnRH激动剂进行“降调预处理”,以缩小囊肿体积、改善盆腔微环境、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可能提高后续IVF的妊娠率。但此策略存在争议,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四、促排过程中的监测与风险管理

促排期间需密切监测:

  • 超声监测:动态观察卵泡发育、囊肿变化及子宫内膜情况。
  • 激素检测:定期检测E2、LH、P水平,调整用药剂量。
  • 并发症预防:警惕OHSS,尤其是多囊卵巢倾向或对药物反应过度的患者。若囊肿有增大或破裂迹象,需及时调整治疗。

五、结语

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促排卵治疗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医疗过程。它不仅需要生殖医学专家的专业技术,更需要患者与医生的充分沟通与信任。通过科学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促排方案、严密的周期监测以及多学科协作,许多患者能够成功获得优质胚胎,最终实现生育梦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嘉运国际用心守护每一个孕育梦想。